疫後城市經濟未來!柯文哲認為朝向New Normal(新常態)、加快數位轉型才是王道

by | 12 月 7, 2020 | 財經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每天依然有數十萬人染疫,因為一場流行病帶來的各種「全球化的退縮」、「零接觸經濟」、「政府影響加強」等已成為一種新常態(new normal),「不管是經濟型態還是生活,都回不到過去。」臺北市長柯文哲指出,「我們現在要趕快來做的就是轉型,透過科技來幫忙,各行各業才有機會在這一波浪潮中趕快渡過。」

全球性疫情衝擊下,生活型態與產業樣貌已和過去截然不同,當此變局,身為國家首都市長的柯文哲認為,快速適應新常態(New Normal)、加速產業轉型才能走出新未來。

為此,臺北市政府陸續籌辦了九場論壇,凝聚產官各界共識,為臺北市的產業創新和發展建構友善且充滿創造力的環境,並帶領產業各界一起發想、思考,找尋下一個未來的新機會。

北市產業局林崇傑局長解說疫後臺北市產業新願景

疫情大急救,適當佈署維持市民生活平衡

回顧年初以來新冠肺炎帶來的衝擊,柯文哲以處理車禍重大外傷的流程來比喻,「傷害造成了,我們第一階段要做的就是協助患者脫離現場。」因此臺北市政府以「適當佈署」取代超前佈署,讓疫情控制和經濟發展取得平衡,從「疫情確診超過1,000例進行封城」、「新增案例每周達15例,進行區域管制」以及「其他狀況維持警覺」等,臺北市政府隨時因應狀況、動態調整。

面對疫情為產業帶來的全面性傷害,緊接著要做的是「止血」和「輸血」的動作,臺北市政府提出了「延稅」、「減租」、「減價」、「優息」、「補貼」、「降稅」、「延租」、「停租」、「勞工紓困」等9大止血戰術,延緩各項稅金與租金的收取,以減少企業的現金支出,幫助市民維持經濟與生活的流動。另考量到臺北市需要居家檢疫的人數眾多,但許多人的家中未必擁有足夠的空間,因此臺北市也設立供「居家檢疫」使用的防疫旅館,透過和旅宿業者的互惠合作,幫助防疫系統更加完備。另外,為了幫產業輸血,市府更推出各項補貼方案,以提升市民消費動能,陪伴企業走過低潮難關。

科技浪潮下,數位轉型成為新解方

如今,隨著台灣疫情狀況逐步緩解,開刀重建成為現階段的重點,柯文哲說:「許多的振興作法其實是想讓經濟回到過去,但坦白說臺灣的經濟已經無法再用過去的思維模式來迎接下階段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直接設想未來,並且一步到位,走出轉型契機。」

而科技就是這一波轉型最大的助力!因為根據工研院推估,2030年臺灣GDP的60%將來自數位轉型,臺北市當然無法自外於這股科技浪潮,所以在疫情期間,雖然大眾交通運輸量明顯下降,但北捷推出了車廂擁擠度即時告知功能,讓民眾可以透過「臺北捷運GO」App及月台電視查看哪些車廂較擁擠,以分散人潮;還有市府偕同業者一起利用科技抗疫的口罩販賣機,在完全沒有動用到既有經費的大前提下,市府提供場地、鼓勵科技業者思考創新應用與服務的各種可能;此外,還有包括敬老卡、愛心卡、數位學生證的加碼活動,也都是期望藉由數位轉型找出未來競爭力的創新行動。

陳亭如董事長分享悠遊卡公司如何在數位支付市場彎道超車

而為了輔導實體業者因應這波消費型態的改變、以加速數位轉型,臺北市政府還有許多創新活動,例如媒合攤商與外送平台的合作,協助業者擴展多元銷售的管道;還透過輔導店家轉型、線上銷售來推廣特色產品,促成線上及線下多軌併行,活絡整體經濟與商業發展;以及開設各種線上數位行銷、電商轉型、新零售商業服務及大數據分析等課程,幫助更多企業與市民強化競爭力,一起打拼找出路。

「這場疫情是臺灣產業再次轉型的最佳契機,我們要學習和疫情共存。」柯文哲也點出臺北市政府接下來的行動,包括透過強化E化市政臨櫃服務、Pay.taipei、大數據中心及開放資料應用,由公部門先行、積極打造未來政府數位生態系,還有推動創新轉型及人才培育,以及全面發展智慧零售及無接觸經濟,讓更多的機會與想像能在臺北發生,帶動市民與產業一起踏上成功轉型之路,擁抱疫情後的新時代。

[臉書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