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舒奈報導】
成功大學材料系教授蘇彥勳、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王淑美教授與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主席顏振標博士在六甲區陳啓榮區長的引薦下前往六甲區農會拜會許書豪總幹事,期望由產、官、學界三方合作來理解田間觀測固碳結果,從而協助調查稻作「碳匯」效益(種植過程中碳排、減碳差異),未來成為碳權交易標的的可能性。以利日後農民種稻之餘,也能賣碳權。
許書豪總幹事指出:六甲區為臺南市四大稻米產區,年種植面積1800公頃(1期+2期),產量約14,040公噸。由於六甲稻作土地位於烏山頭水庫旁,具有潔淨水源與肥沃土質之良好稻作生產條件。稻米品種主要有「台南11號」,還有跟農會契作的「台梗9號」與「台南16號」。台南16號又被譽為「臺南越光米」,由日本越光米(農林100號)及台農67號改造而成。解決傳統日本越光米稻種移到亞熱帶種植提早抽穗的缺點造成產量低下的問題,並保有日本越光米的香甜Q彈的口感。
蘇彥勳教授指出;稻米生長會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採收後其餘植物體進行翻埋進入土壤變成有機質,若輔以自然農法,導入有機肥料,減少大規模土壤擾動,且進一步推算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種苗準備、田間栽培、收穫運輸、加工碾製、包裝販售,甚至煮食與廢棄物處理等各階段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並從中改善降低,應能慢慢讓二氧化碳重新儲存於土壤形成碳匯(所謂種碳)。未來碳匯將可轉換碳權進行交易。
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主席顏振標博士指出:農業部宣示2050年達成農業淨零目標。今年8/7台灣碳權交易所也因運而生,未來產業會被政府依法分配碳權(排放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權利)配額,但實際營運上可能因高碳排而無法達標,針對差額的部分,就得向碳權交易市場(碳交所)繼續購買碳權,達到法規上的要求。陳啓榮區長更直白說:屆時稻作生產這種「種碳」的行為搭配友善耕作方式,應可作為碳權交易標的,提高種稻的附加價值。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