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林志毅報導】
由「水面上與水面下」藝術總監 張嘉容 編劇導演的最新創作《生命之河》2.0版,於 11/22-11/24 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成功演出四場,四場演出吸引近200位觀眾,現場口碑爆棚,佳評如潮!
🔹「劇情緊湊又富生命力,讓我們一起關心老後議題,善生善終!」
🔹「賺人熱淚到無法自拔!」😭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感,那麼細膩,那麼真實,看完深深被擊中!」
🔸「與觀眾互動、多個故事及主角的心聲交錯呈現。觀眾給祝福的部分,我覺得大家都值得被祝福!妹妹放下的部分,很為他們一家人開心。」
🔸「絕美的燈光與佈景交織出詩意的氛圍,帶領觀眾思考如何以愛與尊重面對生老病死。」
🔸「這不僅是一場賺人熱淚的演出,更是一趟探索人生的旅程。」
🔸「這是一群熱愛生命、為愛發聲的人,他們真的太棒了!用心與熱情點燃了小劇場,每一幕都揪心,每一場都絕美!」
深刻編劇、導演與精采演出
這部作品由 張嘉容 編劇導演,根據多年累積的真實照顧者故事、醫護人員訪談與田野調查,重新虛構創作。張嘉容邀請 香港導演陳文剛 共同執導,並與 潘奕如、賴茉凡、邵小猴 等金鐘獎入圍專業演員,以及來自公開徵選的真實照顧者共同演出,展現深刻的生命力量。
照顧者演員 曾或正在照顧失智或重症長者,他們透過張嘉容發展的「水面劇」創作方法,將自身經歷與感悟轉化為戲劇,登上舞台,與專業演員一起震撼觀眾心靈。
本劇創作團隊除了編劇導演張嘉容之外,還包括舞台服裝設計陳文剛、燈光設計鄭國揚、音樂設計/現場演奏陳世興,以及特別演出嘉賓醫師,長期致力推廣病主法、善生善終理念的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陳秀丹醫師,以及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孟屏醫師。
「水面劇」參與式劇場創新
「水面劇」的特色在於突破傳統劇場框架,邀請觀眾上台參與表演,分享觀點甚至影響劇情發展。特別加入的專業醫師,更深化了劇中議題的厚度與教育性。
《生命之河》2.0 實現多項目標:
(1) 關注生命末期議題:劇情涵蓋「善終選擇」、「靈性關懷」、「預立醫療決定」及「病人自主權」等社會敏感但重要的議題,引導觀眾正視生命中的重要抉擇。
• 情感共鳴與反思:透過舞台上對家庭矛盾、臨終哀傷的深刻刻畫,讓觀眾反思自身與親人的情感羈絆,並感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2)藝術創新與觀眾參與
• 「水面劇」的藝術創新:結合戲劇、醫療與社會議題,突破藝術與醫療的界線,透過獨特美學,呈現詩意專業的演出。
• 創新的參與式劇場:突破傳統戲劇框架,邀請觀眾上台參與劇情發展,提出觀點並即時影響角色行動,強化沉浸式體驗。
• 結合素人與專業演員:以真實照護者的親身經歷作為素材,結合專業演員表現,增添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
(3)跨領域合作的創新模式
• 推動「水面劇」戲劇療癒處方箋:
本劇同時是「水面劇」戲劇療癒處方箋的第二次實施。「水面劇」《生命之河》戲劇療癒處方箋,由編劇導演張嘉容,根據《生命之河》2.0版的劇本,設計十二個適合醫師開立戲劇處方箋的條件,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神經內科劉建良主任醫師規劃實施方式。 張嘉容與臺北市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及失智症中心團隊、亞東醫院林孟屏醫師與失智共照中心與癌重症中心團隊 與 慈濟醫院常佑康醫師 團隊共同推動,透過醫師轉介失智症病人、與資深照顧者、畢業照顧者進劇場觀賞,實現社會處方箋的新模式!
劉建良主任說,「社會處方箋是一種醫療轉介的處方。透過醫師轉介或介紹,個案透過服務連結者或應用資訊自我轉介,參加各種非藥物治療活動。這次的《生命之河》2.0演出,就是一種療癒的服務、啟發和轉化,透過醫師的轉介,成為一種療癒的處方,尤其針對末期與畢業照顧者來說,更是具有療癒效用。」
本劇共有46位透過醫師轉介而來的「水面劇」戲劇療癒處方箋的照顧者、病人前來觀賞, 聯合醫院:37張、亞東醫院:4張、- 慈濟醫院:6張 。
醫療專家上台,深化意義
《生命之河》2.0版成功結合戲劇、醫療與社會議題,以創新形式與深刻演繹直擊人心,並引發對生命末期議題的廣泛關注。這次演出不僅突破了藝術與醫療的界線,更引發社會對生命末期議題的廣泛關注。未來持續推動,將為更多人帶來療癒與啟發,成為藝術創作與醫療、生命教育的重要典範。期待各界贊助推動未來的加演
邀您一起傳遞愛的力量,捐款支持
此次水面上與水面下贈出 **46張贊助票 **,免費招待由合作醫師轉介而來的病人與家屬,包括資深照顧者、畢業照顧者和輕中度失智朋友。非常感謝演出現場與網路捐款的愛心人士贊助了中的35張票,目前仍有 11張贊助票(每張2000元)未被認購。 邀您一起傳遞愛的力量,捐款支持。
相片提供:張嘉容 攝影:張瑞宗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