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 結合科技與藝術為策畫主軸

by | 3 月 3, 2022 | 生活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第六年辦理「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2022 NTT-TIFA),今(3)日上午舉行宣告記者會,此次共推出7檔節目外加2檔劇場特映等國內外節目,邀請8位藝術家齊聚座談分享展演作品內容,一同聊科技藝術與生活日常。

  藝術總監邱瑗表示,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是國表藝中心三館共同使用的名稱,節目都是異中求同,而且有不同的特色,今年歌劇院以科技藝術節目作為策畫主軸,現代人生活離不開科技,科技讓想像放大、創意無限,歌劇院春天展現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成果,邀請觀眾來欣賞體驗,由藝術家引領觀眾改變視角的精彩節目,在已知中探索未來的生活型態與樣貌。邁入第6年的NTT-TIFA,將於4月2日至5月29日登場。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與八位藝術家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與八位藝術家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周東彥 用影像說故事

  臺灣影像詩人周東彥,帶領獲世界劇場設計大展金獎團隊「狠劇場」,以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為敘事線索,串連臺灣演員魏雋展與丹麥演員卡士柏的童年與夢境,這項臺灣和丹麥首度聯手的兩地創作,運用4D Box浮空投影技術打造作品《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藝術家王連晟(右二)及林憶圻(左二)分享新作《客廳》。座談旁聽為藝術家周東彥(左一)、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右一)(圖/陳惠玲攝影)
藝術家王連晟(右二)及林憶圻(左二)分享新作《客廳》。座談旁聽為藝術家周東彥(左一)、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右一)(圖/陳惠玲攝影)

  周東彥分享,兩個時空旅人在光年之外擦身而過,迴游於彼此的夢境之中。故事從魏雋展的基隆老家展開,敘述童年與父親的回憶,其中「眼淚」是很重要的元素,魏雋展於2016年也當了爸爸後,更能深刻感受父子間深刻地情感連結,透過影像畫面中的鯨魚也跟爸爸對話。

王連晟新作《客廳》凸凸廳展覽及演出

  在機器的視框裡,世界是什麼樣貌呢?曾獲臺北美術獎首獎及多項國內外數位藝術項目首獎的王連晟,結合人工智慧、實驗聲響、科技影像與舞蹈創作了《客廳》,作品藉由表演者和機器人賽博格共舞,窺見賽博格的未來日常想像。

  王連晟認為客廳是每一個人家中重要的場域,於此交流生活和接待客人。他表示,在《客廳》的創作過程中,希望與觀眾一起探索未來的客廳樣貌,藉此討論在數位時代中,人類如何面對未來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

  編舞暨表演者林憶圻分享,因疫情在《客廳》這個格局空間跳舞,跟機器人夥伴一同呈現,扭轉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更重新反觀科技所帶來的反思與想像。

新銳藝術家陳韋勝說明《平行視探》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新銳藝術家陳韋勝說明《平行視探》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肢體影像新視角《平行試探》

  歌劇院新藝計畫提供新銳藝術家創作平台與資源,2022年主題之一「影像與劇場」,獲選作品《平行視探》由影像藝術家陳韋勝與身體創作者張堅豪攜手創作。

  陳韋勝說明《平行視探》內容,作品以鏡頭語言和影像,探討如何為各種背景的觀眾,打造對舞蹈及肢體語言產生共鳴的觀看視角。創作媒材取自運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紙箱,以及空間投影,將凸凸廳轉化為生活中各種場景,連結觀眾熟悉的日常樣貌,並利用影像在空間內的流動性,觀眾能以多元的觀看視角,體驗全新的舞蹈視覺。

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鄭伊里(左一)分享駐館創作《感質》(圖/陳惠玲攝影)
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鄭伊里(左一)分享駐館創作《感質》(圖/陳惠玲攝影)

電聲肢體劇場《感質》

  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鄭伊里,是作曲家,以音樂做背景而延伸的創作,作品經常獲邀國際發表。此次她駐館創作《感質》透過表演者肢體觸動特別打造的介質裝置,即時發出獨特電聲,在劇場中穿梭迴盪;搭配大型投影,並融合歌劇院建築元素:光、空氣、水等介質,創造充滿詩意的「電聲肢體劇場」,將震撼觀眾的感官意識。

  鄭伊里表示:「每位表演者的身體介質不同,形成有趣的有機體,並利用身體驅動聲音,透過挖掘每位表演者的差異,認識人體與環境媒材的關係及能量。」

動見体藝術家暨作曲家林桂如(右一)和科技藝術家王仲堃(右二),分享《凱吉一歲》親子版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動見体藝術家暨作曲家林桂如(右一)和科技藝術家王仲堃(右二),分享《凱吉一歲》親子版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動見体《凱吉一歲》親子版

  《凱吉一歲》由動見体藝術家暨作曲家林桂如發起,聯手動見体藝術家暨編舞家董怡芬,以及科技藝術家王仲堃等共同創作。林桂如表示,三人來自不同領域,近年,三位皆為人父母,以美國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音樂理念為靈感創作《凱吉一歲》,期待每位觀眾保持童心與對萬物的好奇。

  王仲堃分享,他負責聲音裝置設計,《凱吉一歲》於2013年首演,十年來曾到海內外演出,今年《凱吉一歲》不僅強調親子版,更融入藝術家與孩子相處經驗,將在歌劇院小劇場及戶外劇場打造一座聲響實驗室,觀眾不受劇場空間限制,在裝置間自由移動,感受「樂器」與肢體、空間的新可能性。

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右一)說明《看見你的自由步2.0》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右一)說明《看見你的自由步2.0》內容(圖/陳惠玲攝影)

驫舞劇場打造一座「AR櫥窗」《看見你的自由步2.0》

  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分享創作歷程,並指出《自由步》10年編舞計畫邁向第9年,2020年於歌劇院推出《看見你的自由步》後,與團隊隨即展開技術提升計畫,4月將在歌劇院悠然廳打造一座「AR櫥窗」《看見你的自由步2.0》,作品升級攝影規格、AR程式編寫與畫質,讓畫面更加清晰擬真,連舞者的呼吸與汗水皆完美捕捉呈現。

  他說,觀眾不受劇場空間限制,在歌劇院公共空間能隨時近距離、多角度地欣賞舞蹈演出,捕捉表演者細微的肌理變化與神情。蘇威嘉強調,作品透過人手一機,可隨處捕捉到完美身體一次性不會再現的時刻,搭配擊樂家薛詠之的敲擊,與擅長操偶的演員魏雋展,邀請觀眾一起能玩出各種可能。

鄭宗龍以視訊方式說明全新創作《霞》(圖/陳惠玲攝影)
鄭宗龍以視訊方式說明全新創作《霞》(圖/陳惠玲攝影)

雲門舞集 鄭宗龍全新創作《霞》

  疫情期間專注於自我沉澱的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今日以視訊方式分享其全新創作《霞》。作品以雲層上折射出的美麗色彩為題,與美國4次葛萊美獎聲音工程設計獎馬賽洛.阿內茲(Marcelo Anez),以及攜手影像設計周東彥、動畫設計魏閣廷、燈光設計沈柏宏、服裝設計范懷之,以交錯的投影圖樣和線條,聯手,將舞者如雲般的身體投射內心多變的自我樣貌。

  鄭宗龍表示,創作過程與舞者共、同交流創作,將舞者的情緒轉換為編舞線索,期待透過這齣舞作的光,穿越疫情帶來的陰霾,照進觀眾心裡。

現場影片介紹國際製作之一《在月球的彼端》,歌劇院獨家特映。ㄓ(圖/陳惠玲攝影)
現場影片介紹國際製作之一《在月球的彼端》,歌劇院獨家特映。ㄓ(圖/陳惠玲攝影)

國際製作《在月球的彼端》、《大潮》獨家特映

  藝術總監邱瑗說明:2022 NTT-TIFA 規劃兩檔國際製作《在月球的彼端》、《大潮》獨家特映。加拿大劇場魔法師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擅長透過舞台場面調度與編導技巧來敘說故事,作品《在月球的彼端》描述一對兄弟在母親逝世後,因人類登月的共同記憶催化,重新展開對話走向和解,至今巡迴超過45個城市。

  法國M&B雙人組作品《大潮》,結合舞蹈與動態影像,引領觀眾進入虛實交錯的水中旅程。除了劇場特映〈墨黑〉外,另有AR立體書〈鏡面路徑〉與VR沉浸式展覽〈面對面〉,讓觀眾透過多重科技體驗,探索今日人與科技微妙的共生關係。

  邱瑗表示,以科技藝術為主要策劃的NTT-TIFA,是綠色場館永續經營的目標,期待創作形式的多變,創造與觀眾間建立更深的連結,一起來看看劇場能如何改變人類生活。

  歌劇院還攜手日本時尚植萃美粧品牌「THREE」推出優惠套票,凡購買《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霞》任2張票券達指定金額即可獲得「THREE療癒保養禮品組」,詳細購票優惠可至歌劇院官網查詢。

[臉書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