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中間中」展現多元建築樣貌

by | 5 月 14, 2022 | 生活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專題報導】

  朝陽科大建築系校外畢業展登場!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即日起至5月22日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今(14)日上午,舉行開幕展暨畢業設計分享會,學生共同以「中間中」作為設計概念,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有感動的故事,現場展出精緻的模型、設計圖、影片以及與諸文字的設計思維,多元建築樣貌,呈現出他們對現在與未來的建築空間的想像。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學生分組進行畢業分享會(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學生分組進行畢業分享會(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主任郭其綱致詞表示,「持續二年的疫情,讓建築組畢業籌備的學生更懂得周詳計畫並順利展出,今年畢業展成果豐碩,此次主題以「中間中」定義,身為一個建築設計者基本上我們的角色是創造建築空間,這建築空間介於室內人文到戶外場域,空間上它是個中間介質,時間上它介於過去的歷史脈絡和未來的前瞻願景的空間,所以同學們對於自己的期許做一個設計者的角度,有時候用微觀的角度去看設計上的細節,有時也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全景,因此,對同學們這次用「中間中」來定義畢業展是很有價值、很有意思的。」

建築系系主任郭其綱及師長與畢業展學生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建築系系主任郭其綱及師長與畢業展學生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郭其剛主任指出,為了讓畢業生具有多元建築創作思維,建築系特別聘請不同專長領域之外籍師資,包括在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任職10年、擁有日本及美國建築師雙執照的奧田孝次等,亦選送優秀學子至英國倫敦Middlesex University及東京芝浦工業大學交換,目前歷屆畢業校友已超過220人取得國內建築師資格,並有多位取得日本及法國建築師執照在海外執業。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畢籌總召施富凱指出,今年,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作品共展出50組,內容涵蓋了都市空間重塑、社會議題延伸、自然人文對話、建築類型學、空間生活面貌等領域,以全新的想像空間及生活模式,加入互動裝置,挑戰原有框架;畢業作品除了與在地連結之外,更多關注在氣候變遷、生態復育、原鄉人文關懷、精神與生命照護等全新設計面向,設計呼應聯合國發展目標(SDGs),使建築不單單只具備造型美學,同時更彰顯新設計人對於新世代時空環境的迴響。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李尉綸分享作品〈狹縫下的光輝〉

  李尉綸在〈狹縫下的光輝〉作品旁說:「本身是高雄人,為此希望以都市系統的角度去改善、改建在大港埔圓環這片場域的想像,因為大港埔圓環有光害問題,身為在地人,希望透過畢業設計去改變我居住的環境,算是一個夢想實現在我居住的地方。」

  李尉綸說明,這是針對現存的都市光害環境、歷史抹滅等問題,計畫為美麗島捷運站重劃成一座城市與紀念館之相互依存。主要以保留舊有的構造底下去延伸設計,透過都市設計與紀念空間設計,讓民眾「重返美麗島、記憶美麗島、解讀美麗島」,找回人與歷史、都市與在地的記憶。

  談到受到指導老師施純誠的啟發,李尉綸說,「施老師本身是開業建築師,有30年經驗,對實務非常熟悉,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欠缺的,三年級學習沒有碰到都市設計這一塊,對實務經驗也沒有太過熟悉或了解,老師教會我如何因應實務、如何用都市的角度去看大環境,同時激發了我更多想法。」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魏琪珈作品 為家鄉設計一座人文影像館〈下海墘〉

  魏琪珈指出,〈下海墘〉是位於彰化西南角落的一個小漁村,在六輕還未坐落在西海岸前,溼地是以養蚵、捕鰻維生的小村莊,直至1990年六輕工業出現,影響了周邊的海域資源、天空也下起了有味道的雨、南風吹來有加料的空氣,這些事件,加速了台西村的沒落,台西村村民相繼死於肺癌的人數比例多。

  曾經看過一部影片記錄介紹台西村一家影像館創立人許震唐先生(專業攝影師)說過:「在更以後的未來,我的村子只會出現在照片裡,這成了創立影像館的初衷。」魏琪珈說,這一句觸動了我的夢想-為彰化大城台西村「下海墘」建築設計一座社區人文影像館。

  他說,這座社區人文影像館〈下海墘〉,它是一場見證。希望能從照片,讓來此觀光的人們可以知道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在閱讀每一張歷史的同時,去感受這裡的風,去看這裡的人事與物,去見證每一張的歷史,感受一場工業為村民所帶來的生命威脅。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以大自然為美學的校園建築想像

  學生許子恩作品〈綠藝盎然-華德福實驗小學〉,談到過去教育制度因為時代,而衍生填鴨教育與升學主義,加上制式、僵硬、簡陋的校園建築,她夢想建造一座以大自然為美學的校園建築。其作品設計以華德福教育為架構,融合自然與人文構築,不拘泥於書本的教程,讓孩子透過與建築、地景和人的互動學習,打造不同於體制教育的學習模式。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以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的綠地想像改造

  學生楊仁瑢的作品〈非共面步行〉,想像以臺中市七期重劃區新市政公園的未來的生活模式,他認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未來捷運藍線進入之後,地下化的生活模式進入,該要如何取得平衡,使人過得更安全、舒適、有趣,會是更重要的課題。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施富凱作品〈繁華落盡後的舊城新生〉,針對近幾年來復興陸橋拆除、鐵路高架化、建國市場遷址、大智路開通,唯獨新高大樓(金橋大樓)依舊斑駁的矗立在原地,這座大樓的髒亂與周遭新規劃的綠空廊道及新台中火車站,與干城重劃區與後站休憩園區格格不入。為此,設計這座大樓銜接立體空間並將行人及腳踏車向上規劃專用動線,並串聯建築物及引進商家讓彼此空間之間能互動與連結,形成一個提供人們交流與互動休憩的場域。

設計一座親民的神學教育園區

  學生劉聖道分享其作品〈尋光間引-神學教育園區規劃設計〉,並提到他來自基督教牧師家庭,琪父母讀書時曾接觸中台神學院,因此讓他對中台身學院有了認識,該神學院有一個興建校區的計劃,但目前是不被教育部承認的學術機構,為此將此議題與畢業作品結合。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建築組第27屆畢業展,於台中國光轉運新站展出(圖/陳惠玲攝影)

  劉聖道說,隨著時代改變,神學院所扮演的功能趨向輔導與身心靈寄託的角色,而傳統的神學院教育空間,社會大眾對神學院的觀感陌生,為此提出以神學院教育園區與社會服務空間的行為共生的想像,企圖將神學院空間以軸線設計概念的動線與人的關係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同時有一些神職人員與附近居民互動,且更親民,希望神職人員除了講道以外有更多機會接觸社區民眾。

  郭其綱主任讚美劉聖道說:他從一年級到大四的學習過程非常認真,曾輔導他電腦輔助設計、動畫,他的表現是全班數一數二的,在班上帶動的風氣造就班上同學良性競爭,在最後呈現出的畢業成果之後,也受到其他學校的肯定。

[臉書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