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科大景都系第20屆畢業展「線線.生機」探索創造空間的想像

by | 5 月 24, 2022 | 生活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專題報導】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第20屆畢業展登場!「今年畢業展主題『線線‧生機』,強調是勾勒和塑造空間的想像,線的軌跡是創造和構思新形態的思維,人們追尋夢想前行,『線線.生機』是找尋目標的作品以及對空間的詮釋,做成新的形態使我們重新探索與創造。」景都系主任林基源指出,自今(5/24)日起至6月1日,為期九天於校內設計大樓一樓展出26組,二樓215教室展出11組,共計37組作品。

朝陽科大景都系主任林基源與系上師長,共同為學生第20屆畢業展舉行開幕儀式。(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景都系主任林基源與系上師長,共同為學生第20屆畢業展舉行開幕儀式。(圖/陳惠玲攝影)

  林基源主任指出,年度主題「城山.山城」,藉由探訪都市山林及鄉村空間地形的複雜,其中關懷日常生活的在地環境議題,發覺城山山城的人文底蘊涵養,重新反思當前急速擴張的都市化效應,尋求環境保育與土地利用的平衡點,作為台中市未來區域性發展略,以此塑造北屯、大坑及新社地區的獨特風貌與無限可能,議題涵蓋四大面向:自然生態、人文環境、創生基地、都市議題;該系整合景觀與都市設計系二大領域課程,以實質環境之規劃與設計為主軸,結合設計、資訊與實作技能等領域,培養實務工作經驗。

  林主任並以〈線線〉一首詩作獻給在場學生,同時感謝景都系教師團隊!常常忘了下課,也忘了吃飯,犧牲奉獻的精神,致力打造數位時代具國際移動力的景觀與都市設計的平台,讓學生成為未來人文地景的雕刻師與城市美化的創造者。他還讚美同學們四年來的努力,畢業成果展作品的呈現,令人驚艷!

學生邱楡捷、王昱晴分享〈香蕈似憶 - 六級化小鎮生活圈〉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邱楡捷、王昱晴分享〈香蕈似憶 – 六級化小鎮生活圈〉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景都系學生畢業展作品分享

  學生邱楡捷、王昱晴分享〈香蕈似憶 – 六級化小鎮生活圈〉作品。

  二人共同指出,台中市新社區是香菇生產地之一,具有產業文化特色,經實地探訪發現香菇的太空包因為蕈種退化及氣候暖化影響,太空包的單包從320顆剩下220顆,加上人口老化有缺工危機,以及休閒農長的性質相似以致客源不均勻等因素。為此,將新社這座台中後花園為計畫發展軸心,由於觀光面相過於單一,以生態環境、宜居環境為目標願景,計畫應配合各鄉村不同的發展屬性,檢討納入城鄉發展或都市計畫區,鼓勵當地產業轉型,提升觀光新面向。

  邱楡捷、王昱晴表示,該計畫設定為城市觀光多元化,以協中街為主軸,從地方來研究六級化產業升級可行性,期望翻轉舊時期以產銷為重的一貫思維,透過開放性與產業轉型,來將當地文化蔓延在其不同休閒產業中,並探討如何以面狀規劃來讓區域提升並達到觀光小鎮新風貌。

學生吳昭儒、許堯棋分享〈潺青步履‧在水那方-透過河川營造都市減壓新生活〉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吳昭儒、許堯棋分享〈潺青步履‧在水那方-透過河川營造都市減壓新生活〉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吳昭儒、許堯棋以臺中市大里區,針對旱溪排水、環境心理、都市文明病、療癒減壓、都市水岸提出解釋與實地探訪,共同完成的〈潺青步履‧在水那方-透過河川營造都市減壓新生活〉作品,針對在大里人口稠密的城市中,雖然都市為大家嚮往的所在,但人們生活在科技化、工業化城市的環境中,面對競爭力、文化差異、社會規範等相較於鄉村地區來的繁瑣,居住在現代化城市的人們心裡是否造成壓力與文明病呢?

  為此,提出透過環境氛圍營造紓壓,讓生活與環境互動提供天然學習場域,以及在地居民參與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並且兼顧河流生態環境品質之維護,使人與環境兩者間能夠達到互惠之目標,創造屬於調劑心靈的最佳空間。吳昭儒、許堯棋表示,現代的都市生活與河川的關係雖然不像早期依賴河川機能,但以另外的層面則依賴自然生態空間休憩。

  設計學院院長歐聖榮指出,景都系展覽成果中有許多優秀的作品,諸如以人民廟宇信仰追溯於地方歷史的「Poonkan那條溪-北港宗教文化周邊空間延展計畫」、「Estuary Path – 淡水文化場域予近水空間整合計劃」、「翻轉永和 – 新世紀花園城市」等等,皆透過深入的基地分析和使用者需求探討,從整體規劃到設計方案形成,學生充分展現出可行性的規劃設計和圖說能力。

學生陳怡捷、白以莉以〈POONKAN那條溪-北港宗教文化周邊空間延展計畫〉作品,現場接受校內老師評鑑時畫面。(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陳怡捷、白以莉以〈POONKAN那條溪-北港宗教文化周邊空間延展計畫〉作品,現場接受校內老師評鑑時畫面。(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陳怡捷、白以莉以「Poonkan那條溪-北港宗教文化周邊空間延展計畫」作品,獲得景都系優評代表第八屆景觀新秀展評圖。二人共同表示,內容深入探討傳統文化和地方發展的衝突與碰撞過程中,並利用宗教觀光遊程規劃創造出走讀雲林縣北港小鎮這本饒富地方韻味的空間故事書,主要講述北港溪河岸過去所孕育而成的故事。

  「北港溪河岸逐漸發展成宗教觀光產業,我們的設計主軸希望宗教觀光回歸到北港溪這個地帶形成永續發展的狀態。」陳怡捷、白以莉表示,不只是觀賞廟宇建築,因為單一的宗教觀光造成空間乘載量的超載,希望透過街區的視覺和動線,引導民眾往河岸周邊去體驗北港溪過去的產業與文化。

學生:劉永祺、李旻蓉分享〈翻轉永和-新世紀花園城市〉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劉永祺、李旻蓉分享〈翻轉永和-新世紀花園城市〉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劉永祺、李旻蓉〈翻轉永和-新世紀花園城市〉作品入圍第十七屆全國規劃系所實習聯展規劃獎複賽。二人共同表示,全臺灣最擁擠的城市-永和,曾在1955年公告永和都市計畫中,以「花園都市」理論作為藍本,規劃了7座大公園分布於永和及部分中和地區,綠地面積佔全永和約九分之一。但伴隨著都市迅速發展,如今公園綠地面積佔全永和不到5%。為此,以新北市永和區作為基地,挑戰霍華德提出的花園城市理論作為藍本,重塑永和區的自然生態和宜居友善為發展目標,導入土地使用分層化及立體城市概念以顛覆都市既定印象,創造新世代的花園城市。

  劉永祺、李旻蓉指出,研究發現永和具有生態上的潛能,進而將宜居友善的生態城市做為發展目標,並假設未來的建築形式,導入土地使用分層化及立體城市概念,從開放空間綠化、垂直綠化、空中綠化,最終滿足物種、人類、環境三者的新世紀花園城市;翻轉成人均綠化9平方公尺以上的花園城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無限的綠地是該計劃最大的價值。

學生王昱明、楊益誠分享〈Estuary path—淡水文化場域與近水空間整合計畫〉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王昱明、楊益誠分享〈Estuary path—淡水文化場域與近水空間整合計畫〉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王昱明、楊益誠以〈Estuary path—淡水文化場域與近水空間整合計畫〉作品,入圍2022 年全國技專校院 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暨成果展決選。二人共同表示,該計畫以新北淡水的歷史文本及水岸景觀元素為切入點,解構城鎮海岸帶中不同區段的屬性特色,海洋、文史與城鎮牽引下的海洋城邦核心區域。

  二人進一步說明,當深入走訪社區與當地人文景觀時,發現紅毛城古蹟及周圍歷史建築群的國際世界遺產潛力點,有國際建築大師操刀淡江大橋設計案改善結合與創新的兩岸,也有以當地文化海景為特色的水岸觀光生活圈,為此,畢業設計作品以淡水河出海口沿岸帶狀空間切入,試圖了解城鎮海岸帶中不同區段的屬性特色與之衝擊融合,以水岸文化景觀等元素為首切入,思考西北-漁人碼頭區段至東南-老街捷運站點區段,輕軌系統為首,尋找連接文化線與水岸景觀線的重點區域進行往後策略方向規劃。希望以自然景觀結合濃厚地區文化的勾勒,讓整條水岸地帶的美感能以不同的姿容呈現。

學生鍾嘉芸、謝旻原分享〈蘊藏.重塑 —左營合群及建業新村生活博物館〉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鍾嘉芸、謝旻原分享〈蘊藏.重塑 —左營合群及建業新村生活博物館〉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鍾嘉芸、謝旻原共同指出,畢業作品〈蘊藏.重塑 —左營合群及建業新村生活博物館〉的基地是在高雄市左營區,透過實地探訪,它是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左營軍港,與國民政府來台時的眷村型態不太一樣,影響了左營聚落半世紀以來的發展,也成為全台最大的海軍眷落,空間場域堆疊許多時期的常民生活紋理,是一座小型城市的縮影。隨著時間的推移,舊眷村部落只剩下僅有的三個聚落,在過去居民的講述下,賦予了一層濃厚的記憶跟故事,是過去兒時的青春過往,也是追溯高雄發展起點的重要紀錄。

  二人共同表示,該計畫重點探討眷村文化沒落、城市生活需求、觀光遊憩導入的共存,在眷村同質性過高且建築量體完整度較大的聚落中,如何運用歷史紋理及文化背景重新轉化,在文化景觀保存計畫限制下融合產出地方特質,使眷村精神保存但場所是被打開的。

朝陽景都系第20屆學生畢業成果展,師生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景都系第20屆學生畢業成果展,師生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校長鄭道明表示,朝陽用心致力於優秀的景觀及都市設計人才的養成,接軌全球跨域設計的趨勢,以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盪學子們的創意思維,逐年推陳出新以展現符合時代變化的不同趨勢作品,讓即將畢業的學生擁有即學即用的最佳即戰力,以便順利獲得企業界「預約就業」的機率也加倍。

景都系第20屆畢業展作品亦將展覽期間於Youtube平台(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TVzbqnTqbANlMVELXqfxg),以及全臺11所景觀相關學系跨校的景觀新秀聯展網站(https://www.landscape-newstar.com/)提供線上觀展,全面性的呈現景都系學子四年所學的設計專業和美學素養,邀請各界專業菁英和傑出人士蒞臨現場交流互動。

[臉書留言]

-